Search

說來慚愧,出版超過半年的書,近日才慎重將最後一頁闔上。閱讀過程中幾度壓抑不下內心的波濤洶湧,如此激昂...

  • Share this:

說來慚愧,出版超過半年的書,近日才慎重將最後一頁闔上。閱讀過程中幾度壓抑不下內心的波濤洶湧,如此激昂情緒也出現於 2020 年觀賞同為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Taiwan Film and Audiovisual Institute 策劃的「4X相識」巡迴影展。他們精選四部具有代表性的經典臺語片,邀請年輕導演延續劇情時空,拍攝發生在 40 年後的故事,世代對話隔空展開,新舊價值觀隔空碰撞,三代人的命運隔空交錯,影像鮮明記錄著時光流動的痕跡,那時深深領悟到,追尋這些逝去的記憶不但關乎我們身分的認同,也關乎未來的希望。
⠀⠀⠀⠀⠀
「電影,是從『社會』中分娩,進而又回過頭來詮釋『社會』,甚至介入『社會』後續軌跡的一種創作。」
⠀⠀⠀⠀⠀
縱使難以得知多數觀眾對臺灣電影的認知多寡,亦理解電影無法客觀呈現歷史全貌,然而 ——「電影」,此項既商業又藝術的文化表現形式,卻是一道窺視集體記憶的窗口。在世界的脈動、時代的風裡,我們得以接軌不同世代和背景的創作者,映照自身景況與抱負,披荊斬棘奮力凝鍊出的歷史切面。曾經這些碎片散落一地,而《#看得見的記憶》將殘頁一片一片拾起,依循臺灣社會發展之脈絡,於阡陌縱橫的思想、文化、意識形態等變化中梳理出一條主流,順著時勢或起或伏,有的受當權者左右、被政治牽著鼻子走,有的奮力於山重水複的盡頭另闢蹊徑,有些人展現出文人的傲骨與氣魄,有些則不得不向現實低頭。
⠀⠀⠀⠀⠀
從此書收錄的 24 篇文章得以觀察到,愈拉愈遠的視線彷彿俯瞰無數真實生活的軌跡,不僅關於這個島嶼彼時與此刻、光明與暗影共同勾勒而成的立體輪廓,更是這一代看遍形形色色電影的我們未曾低首凝視的來時路。
⠀⠀⠀⠀⠀
⠀⠀⠀⠀⠀
▍《看得見的記憶》博客來:https://bit.ly/2TnfAej
⠀⠀⠀⠀⠀
⠀⠀⠀⠀⠀
首度捧起《看得見的記憶》時,查找目錄後率先翻開的是後面的章節,也是絕大多數對臺灣電影稍有涉獵的觀眾,時而流連,時而佇足的年代 —— 叛逆青年們在 80 年代成群掀起的臺灣新電影風潮。他們普遍受文學啟蒙,強調情感寫實,貼近生活經驗,且不只是耳熟能詳的年輕一輩導演的崛起,更包括當今無人能出其右的攝影師李屏賓、錄音師杜篤之、剪接師廖慶松等優秀的相關技術人才。
⠀⠀⠀⠀⠀
「廖慶松強調:『新浪潮的導演們,是我這輩子工作過最有肩膀的電影人,他們事實上很強烈地傳達自己對社會、對很多事情的觀點,而且從頭到尾堅持,沒有改變。』」
⠀⠀⠀⠀⠀
這群有志之士曾經嘗試團結創造更多可能,卻因資金困難而不得不分道揚鑣,危機意外成為轉機,萬仁、吳念真、侯孝賢、楊德昌一一闖出自己的一片天,不但提攜無數後輩,更真正為臺灣電影掀起一個又一個的浪頭,守護著金穗獎、金馬獎,引領著李安、魏德聖、蔡明亮無數後浪的身影,延續至今。
⠀⠀⠀⠀⠀
「在他鏡頭下的臺北是一個很雜亂的、拼湊的城市,沒有統一的建築與美學。楊德昌有句名言:『我們何其幸運地生長在這個不幸的時代。(We are luckily unlucky.)』身為戰後這一代,我們經歷過臺灣非常破落而貧窮的階段,早期又面臨戒嚴,必須反抗威權、反抗貧窮、反抗這個破敗的城市,由此給我們帶來力量。」
⠀⠀⠀⠀⠀
王昀燕《再見楊德昌》書裡一篇小野訪談提及《恐怖分子》的段落,闔上《看得見的記憶》後感觸更為深刻 ——「我們何其幸運地生長在這個不幸的時代」,那些反叛的氣息,純真的失落,道德的崩毀,理想主義者的殞逝,成為這群電影從業人員未曾動搖的改革和創新力量來源,反觀我們的此刻,近年來華語電影有多少自覺、共同認知能夠彰顯時代意識,並引領大眾對眼下的大環境展開深層反省?
⠀⠀⠀⠀⠀
回歸鄭秉泓〈大導演的起手式:李安、短片、金穗獎〉一文所寫,他形容,相較於金馬獎的成果驗收,金穗獎的存在好比大海撈針、挖掘璞玉,更是許多新導演的搖籃;然而,在參與由金馬執委會主辦的第 43 屆金穗獎之評選過程,我們從 66 部入圍作品中確實看見了許多「從點連成線」的批判力道,例如移民和新住民,成長迷惘,社會底層,並未真正成為過去的白色恐怖,但仍稱不上所謂全面性的集體共識。
⠀⠀⠀⠀⠀
因此,置身這個最好亦最壞、不舊亦不新的浪尖上,我們所能做的,或許是應暫緩腳步,端詳過去的文化脈絡,一如《看得見的記憶》點亮的歷史路徑,設法鑑往知來,並重新思考當前最重要的課題:該如何擦亮雙眸,推波助瀾,尋覓屬於新時代的文化顛覆力量。
⠀⠀⠀⠀⠀
⠀⠀⠀⠀⠀
▍完整文章寫於 博客來OKAPI:
⠀⠀⠀⠀⠀
 我們何其幸運地生長在這個不幸的時代 ── 讀《看得見的記憶》
 https://bit.ly/3zhpz5u
⠀⠀⠀⠀⠀
 #非常感謝 春山出版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Kristin| 東吳中文畢,英國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國際行銷碩士,著有《光影華爾滋》,喜愛透過觀影、閱讀探索人與人,以及人與自我之間的關係。 合作邀約| 寶旭姐 [email protected]
View all posts